黄瓜的枯萎病以农业防治为主
黄瓜枯萎病属土传病害,主要侵害茎基部维管束,病菌在维管束内繁殖蔓延,通过堵塞维管束导管和分泌有毒物质毒害寄主细胞,破坏寄主正常吸收输导机能,使养分水分转运受阻。多在开花、结瓜后发病,病初表现为中下部叶片或植株一侧叶片褪绿,中午萎蔫下垂,早晚恢复,以后萎蔫叶片不断增多,最后整株枯死,在主蔓基部一侧形成长条形凹陷病斑,湿度高时病茎纵裂,其上产生白色至粉红色霉层(病菌菌丝和分生孢子)。剖检病株茎基部,可见维管束呈褐色病变,有时病部可溢出少许琥珀色胶质物。该病与疫病的外部症状相似,病株均呈萎蔫状,不同点在于:发生疫病的植株茎蔓维管束不变色,仅茎节表面变褐,并侵害果实引致果腐;而枯萎病不侵染果实,内部维管束变褐。
黄瓜枯萎病由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侵染所致,该专化型仅侵染黄瓜和甜瓜,自然条件下不侵染西瓜、瓠瓜、南瓜、丝瓜。病菌以厚垣孢子或菌丝体在土壤、肥料中越冬。条件适宜时形成初侵染,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浇水、雨水和土壤传播,从根茎部伤口侵入,并进行再侵染。通常地下部当年很少再侵染。发病适宜土温为20-23℃,低于15℃或高于35℃病害受抑制。连作地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沤肥,或低洼、土质黏重、植株根系发育不良,或天气闷热潮湿,发病严重。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。
防治枯萎病,应重点采取农业措施进行预防。⑴实行与非瓜类蔬菜3年以上轮作,最好水旱轮作。⑵用南瓜作砧木嫁接栽培可防病。⑶选用无病土育苗,提倡用新法育苗,减少伤根,重病地块或棚室在夏秋高温季节覆膜,对土壤进行高温消毒。⑷加强肥水管理,严防大水漫灌,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,增施饼肥、磷钾肥与消石灰,改善土壤理化性状。
田间发生枯萎病后应及时拔除病株,并对病穴及邻近植株用药液淋浇,每株用药液200-250毫升。适用药有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、98%恶霉灵可溶剂2500倍液、敌力脱(250克/升丙环唑乳油)1500倍液、特克多(450克/升噻菌灵悬浮剂)1000倍液、20%萎锈灵乳油2500倍液等。
原为我国北方地区温室中的一种害虫,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塑料大棚等保护地生产迅速发展,其分布地区逐渐扩大。除为害温室和大棚甜瓜、西瓜外,寄主植物已达70科270种植物,如黄瓜、番茄等多科蔬菜及其他多种作物。
藤稔葡萄在近成熟期、裂果、烂果现象比较严重,有的甚至达30-50%的经济损失。针对裂果问题,笔者通过十多年的栽培经验,总结出防治藤稔葡萄后期裂果的主要措施。 一、造成裂果的原因 1、种性问题。⑴由
粉蝶幼虫叫菜青虫,以幼虫为害,1至2龄幼虫咬食叶肉,留下一层透明的表皮,随虫龄增加食量,5龄幼虫为暴食期,把叶片吃成孔洞、缺刻,甚至仅剩叶脉和叶柄,最好把幼虫消灭在3龄以前,采用Bt乳剂、粉剂(苏云金杆菌)500至1500倍液,在气温20摄氏度以上时喷雾,或用生物肥皂
在我国栽培面积较大的食用菌有蘑菇、香菇、平菇、银耳、黑木耳、皱环球盖菇、滑菇、松菇等20余种。近几年,食用菌栽培更是成果可喜,但据栽培户反映,时常有食用菌病虫害发生,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。现介绍八种病虫害的防治简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