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09-07-27 所属栏目:病虫害防治 热度:℃
注意预防玉米褐斑病
玉米褐斑病是近几年才发现的玉米新病害,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,致使玉米褐斑病发生流行,给玉米造成减产。为防止此种病害给农民造成损失,将玉米褐斑病作如下介绍。
一、发病症状
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、叶鞘及茎秆。病斑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,最初为浅黄色,逐渐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,圆形或椭圆形,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,严重时在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,在叶鞘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,发病后期病斑表现破裂,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,散出褐色粉末,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。在感病品种上一旦被病原菌侵染,全株叶片迅速产生大量黄色小斑点,直径约1毫米,叶片快速干枯。
二、发生规律
在玉米生长的中期(7~8月)温度较高(23℃~30℃),湿度较大(相对湿度85%以上),且阴雨日较多时,利于发病;密度过大,田间郁闭发病重;低洼潮湿,雨后有积水的地块和连作地块发病较重;土壤瘠薄的地块发病较重。
三、发病原因
1.土壤中及病残体组织中有褐斑病病原菌;高感病品种连作时,土壤中菌量每年增加5~10倍;施肥方面,如用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,施用未腐熟的厩肥、堆肥或带菌的农家肥,使病菌随之传入田内,造成病原菌数量相应地增加。
2.玉米5~8片叶期,土壤肥力不够,玉米叶色变黄,出现脱肥现象,玉米抗病性降低,是导致发生褐斑病的主要原因。
3.空气温度高、湿度大。
四、防治方法
1.农业措施。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,并深翻土壤;选用抗病品种;施足底肥,适时追肥。夏玉米如果没有施用底肥或种肥的,应在玉米4~5叶期追施苗肥,每亩追施尿素10~15公斤,施肥上注意氮、磷、钾肥搭配,施用有机肥时必须充分腐熟;应根据品种特性选择合适的密度,适当稀植,提高田间通透性。
2.药剂防治。发病初期每亩用25%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%甲基托布津每亩70克或12.5%禾果利粉剂每亩30克,对水30公斤喷雾。如结合大、小斑病的防治,可用25%苯菌灵乳油800倍液。有弯孢菌叶斑时可加5%退菌特,掌握每隔7天用药一次,连续用药2~3次。为提高防治效果,可在药剂中适当加些磷酸二氢钾、尿素等叶面肥,促健壮生长,以提高抗病能力。
原为我国北方地区温室中的一种害虫,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塑料大棚等保护地生产迅速发展,其分布地区逐渐扩大。除为害温室和大棚甜瓜、西瓜外,寄主植物已达70科270种植物,如黄瓜、番茄等多科蔬菜及其他多种作物。
藤稔葡萄在近成熟期、裂果、烂果现象比较严重,有的甚至达30-50%的经济损失。针对裂果问题,笔者通过十多年的栽培经验,总结出防治藤稔葡萄后期裂果的主要措施。 一、造成裂果的原因 1、种性问题。⑴由
粉蝶幼虫叫菜青虫,以幼虫为害,1至2龄幼虫咬食叶肉,留下一层透明的表皮,随虫龄增加食量,5龄幼虫为暴食期,把叶片吃成孔洞、缺刻,甚至仅剩叶脉和叶柄,最好把幼虫消灭在3龄以前,采用Bt乳剂、粉剂(苏云金杆菌)500至1500倍液,在气温20摄氏度以上时喷雾,或用生物肥皂
在我国栽培面积较大的食用菌有蘑菇、香菇、平菇、银耳、黑木耳、皱环球盖菇、滑菇、松菇等20余种。近几年,食用菌栽培更是成果可喜,但据栽培户反映,时常有食用菌病虫害发生,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。现介绍八种病虫害的防治简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