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09-08-10 所属栏目:病虫害防治 热度:℃
芝麻作为高油作物,各地均有种植。芝麻由于病害而造成大面积死亡或严重减产,加之有关芝麻的技术资料较少,所以在病害诊断和防治上容易出现误差。现整理几种芝麻的病害和综合防治措施,供农民在生产上参考。 常见
芝麻作为高油作物,各地均有种植。芝麻由于病害而造成大面积死亡或严重减产,加之有关芝麻的技术资料较少,所以在病害诊断和防治上容易出现误差。现整理几种芝麻的病害和综合防治措施,供农民在生产上参考。
常见病害
芝麻枯萎病 又称半边黄或黄化病。苗期发病,全株猝死。后期发病,先是半边根系变褐,逐渐向相同的半边茎部延伸发展,使其半边茎、叶发黄变褐。病茎半边导管受阻,病菌分泌毒素,使叶片脱落,半边蒴果变小、籽粒秕瘦、早熟或枯死。该病从发现到死亡,均呈半边黄,故称“半边黄”。此病属种子和残株带菌,通过根尖伤口浸入传播。连作芝麻和土壤肥力差、多雨、田间湿度大时,易发此病。
芝麻茎点枯病 又称芝麻茎枯病、黑秆疯。主要危害芝麻茎秆、根部和幼苗。幼苗期,子叶变黄,根呈水浸状腐烂致死;芝麻开花后,根部出现褐色斑点。迅速成为绕茎的黄褐色梭形斑块。病株根、茎的皮层、韧皮组织腐烂,失去输导作用,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,茎髓部中空,易折断。此病在高温、高湿、多雨时易发生流行,偏施氮肥、种植过密和连作的田块危害加重。
芝麻青枯病 又称芝麻瘟病。发病初期,茎部出现暗绿色病斑,逐渐变黑。病株茎顶部白天萎蔫,晚上恢复,不久枯死。根、茎维管束变褐,根褐色腐烂,茎空,有菌浓益出。叶片感病,叶脉呈网状墨绿色条斑。病蒴呈水浸状病斑。病菌从根部伤口侵入或从自然孔侵入,并在植株导管内从下向上蔓延。该病病菌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,借流水或农事操作传播。7—8月为发病高峰期,遇暴雨后有利于病害流行。
芝麻疫病 芝麻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。主要危害芝麻茎基部、茎秆、蒴果、叶片。病菌以菌丝或卵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,翌年病菌侵染茎基部,产生孢子囊,借风、雨、流水传播,进行扩大侵染。7月份当芝麻现蕾开花时开始发病,8月份达到发病高峰。在多雨潮湿时发病严重。
防治措施
轮作倒茬 芝麻最忌连作,应与棉花、大豆、甘薯及禾本科作物实行3—5年轮作,能较好的控制病害的发生流行。
种子处理 芝麻播种以前,用55℃温水浸种10分钟,晾干后播种;或用0.5%硫酸铜溶液浸种20分钟,杀灭种子上携带的病菌。
土壤处理 每667平方米用50%多菌灵1千克拌适量的细干土在整地时撒入土壤中,可使芝麻苗期病株率减少,有效控制苗期发病。
高垄栽培 芝麻最怕渍害,因此,种植芝麻时最好采用高垄栽培,以利于及时排水,防止田间积水,降低田间湿度,降低发病率。
加强管理 加强水肥管理,增施基肥,基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,并配合施入磷、钾肥,氮素肥料要酌量少施。苗期不施或少施氮肥,培育壮苗,增强芝麻的抗病性能,使病菌不易侵入。及时中耕松土,在中耕除草时要尽量避免伤及根系,防止病菌从伤口侵入。
清除病株 在芝麻发病时要及时拔除病株,带出田外烧毁,防止病菌蔓延扩散。收割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,集中烧毁或深埋,减少越冬菌源。
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可选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或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,喷雾防治。每隔10天喷一次,连喷2—3次,可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。
原为我国北方地区温室中的一种害虫,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塑料大棚等保护地生产迅速发展,其分布地区逐渐扩大。除为害温室和大棚甜瓜、西瓜外,寄主植物已达70科270种植物,如黄瓜、番茄等多科蔬菜及其他多种作物。
藤稔葡萄在近成熟期、裂果、烂果现象比较严重,有的甚至达30-50%的经济损失。针对裂果问题,笔者通过十多年的栽培经验,总结出防治藤稔葡萄后期裂果的主要措施。 一、造成裂果的原因 1、种性问题。⑴由
粉蝶幼虫叫菜青虫,以幼虫为害,1至2龄幼虫咬食叶肉,留下一层透明的表皮,随虫龄增加食量,5龄幼虫为暴食期,把叶片吃成孔洞、缺刻,甚至仅剩叶脉和叶柄,最好把幼虫消灭在3龄以前,采用Bt乳剂、粉剂(苏云金杆菌)500至1500倍液,在气温20摄氏度以上时喷雾,或用生物肥皂
在我国栽培面积较大的食用菌有蘑菇、香菇、平菇、银耳、黑木耳、皱环球盖菇、滑菇、松菇等20余种。近几年,食用菌栽培更是成果可喜,但据栽培户反映,时常有食用菌病虫害发生,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。现介绍八种病虫害的防治简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