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09-08-14 所属栏目:病虫害防治 热度:℃
几场雨后气温下降,土壤湿度增大,当前棉田较普遍地发生了黄萎病,而且有加快蔓延和加重发展之势。症状表现多样化,还有的和枯萎病混发,很难区分开。现在多数棉田发病程度还不太严重,病叶出现在中下部和少数棉株;
几场雨后气温下降,土壤湿度增大,当前棉田较普遍地发生了黄萎病,而且有加快蔓延和加重发展之势。症状表现多样化,还有的和枯萎病混发,很难区分开。 现在多数棉田发病程度还不太严重,病叶出现在中下部和少数棉株;但少数地块病情严重,有的甚至叶片和花蕾开始脱落或突然萎蔫死亡。这样的地块大多为多年连作又不施有机肥、瘠薄缺肥地、严重缺钾地、低洼粘湿地、整地粗放或除草剂为害致使根系发育不良、中下部结铃多没有及时补充营养的地块。症状出现在8 月份,但根源却是前中期管理不当造成的。
目前还没有对黄萎病免疫的棉花品种,只是抗耐程度不同。随着棉株的进一步衰老,最终棉花黄萎病的发病株率几乎都是百分之百,但只要是发病较晚而且局限在下部叶片,对棉花产量不会造成什么影响。当前抗耐黄萎病的品种不少,只要采取综合措施保持棉株体质健壮,对棉花黄萎病是不难控制的。这些措施包括:保持较深的耕作层、安全使用除草剂、施足底肥,使根系健壮发育;增施有机肥,增加土壤中的有益菌以削弱病菌;增施钾肥,增强棉株抗病能力;花铃盛期满足水肥供应,不使棉株超负荷结铃等。
纵观几个棉花黄枯萎病的易发病期,都是由“内虚外感”两方面的因素引发的。第一段:出苗后,子叶中贮存的养分已用完,棉苗的根系尚未建成,一旦遇到低温、地湿、土硬、除草剂危害、速效养分匮乏等,极易诱发病害;第二段:6 月中下旬,棉花由营养生长转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行,棉株即将开花,对养分的消耗突增,而发达的根系尚未建成,如遇多雨、低温、地湿、干旱、土壤板结、缺钾等不利条件,又极易诱发病害;第三段:8月中下旬,此时中下部已结铃,大雨后土壤速效养分被淋溶,棉株已极度虚弱,如养分供应一旦中断,或养分不平衡,又会诱发病害。所以当前控制黄萎病的着重点应是增强棉花体质。
实践证明:对发病轻的棉田和刚发病的棉田,或点片发病的棉田,喷施“ 鱼蛋白有机叶面肥”和“克黄枯”都能起到较好地控病作用,两种制剂都含多种营养成分,缺钾地再加喷钾效果更好,可增强棉花体质,提高棉株抗病耐病能力,延缓病害的发展。黄萎病症状表现在叶片,受害最重的则是茎秆内部,喷洒杀菌剂和助长剂则很难奏效。
喷施制剂主要着眼于保护未发病的叶片和棉株,控制刚发病的叶片和棉株,延缓其发病和扩大病情。至于对病入膏肓的棉株要求喷药后起死回生,或者病叶喷药后完好如初则是不可能的。现在立即采取措施还不晚,对轻病地和刚发病地只要措施到位,完全可以将黄萎病限制在可控范围内,不会对产量造成大的影响。
原为我国北方地区温室中的一种害虫,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塑料大棚等保护地生产迅速发展,其分布地区逐渐扩大。除为害温室和大棚甜瓜、西瓜外,寄主植物已达70科270种植物,如黄瓜、番茄等多科蔬菜及其他多种作物。
藤稔葡萄在近成熟期、裂果、烂果现象比较严重,有的甚至达30-50%的经济损失。针对裂果问题,笔者通过十多年的栽培经验,总结出防治藤稔葡萄后期裂果的主要措施。 一、造成裂果的原因 1、种性问题。⑴由
粉蝶幼虫叫菜青虫,以幼虫为害,1至2龄幼虫咬食叶肉,留下一层透明的表皮,随虫龄增加食量,5龄幼虫为暴食期,把叶片吃成孔洞、缺刻,甚至仅剩叶脉和叶柄,最好把幼虫消灭在3龄以前,采用Bt乳剂、粉剂(苏云金杆菌)500至1500倍液,在气温20摄氏度以上时喷雾,或用生物肥皂
在我国栽培面积较大的食用菌有蘑菇、香菇、平菇、银耳、黑木耳、皱环球盖菇、滑菇、松菇等20余种。近几年,食用菌栽培更是成果可喜,但据栽培户反映,时常有食用菌病虫害发生,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。现介绍八种病虫害的防治简法。